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

誡子書四則加注釋--王昶、馬援、鄭玄、諸葛亮

王昶:誡子書

  夫人為子之道,莫大於寶身全行(1),以顯父母。此三者,人知其善,而或危身破家、陷於滅亡之禍者,何也?由所祖習非其道也。夫孝敬仁義,百行之首,行之而立身之本也。孝敬則宗族安之,仁義則鄉黨重之,此行成於內、名著於外者也。人若不篤於至行,而背本逐末,以陷浮華焉,以成朋黨焉。浮華則有虛偽之累,朋黨則有彼此之患。此二者之戒,昭然著明,而循覆車滋眾(2),逐末彌甚,皆由惑當時之譽,昧目前之利故也。夫富貴聲名,人情所樂,而君子或得而不處,何也?惡不由其道耳患人知進而不知退,知欲而不知足,故有困辱之累、悔吝之咎。語曰:『如不知足,則失所欲。』故知足之足常足矣。覽往事之成敗,察將來之吉凶,未有干名要利,欲而不厭,而能保世持家,永全福祿者也。欲使汝曹立身行己,遵儒者之道,履道家之言,故以元默沖虛為名,欲使汝曹顧名思義,不敢違越也。古者盤杅有銘,几杖有誡,俯仰察焉,用無過行(3),況在己名,可不戒之哉!夫物速成則疾亡,晚就則善終。朝華之草,夕而零落。松柏之木,隆寒不衰。是以大雅君子,惡速成、戒闕黨也(4)。若范匄對秦客,至武子擊之,折其委笄(5),惡其掩人也。夫人有善,鮮不自伐,有能者,寡不自矜。伐則掩人,矜則陵人(6)。掩人者人亦掩之,陵人者人亦陵之。故三郤為戮於晉(7),王叔負罪於周(8),不惟矜善自伐好爭之咎乎?故君子不自稱,非以讓人,惡其蓋人也。夫能屈以為伸,讓以為得,弱以為強.鮮不遂矣。夫毀譽,愛惡之原,而禍福之機也,是以聖人慎之。孔子曰:『吾之於人,誰毀誰譽?如有所譽,必有所試。』(9)又曰:『子貢方人,賜也賢乎哉,我則不暇。』(10)以聖人之德,猶尚如此,況庸庸之徒而輕毀譽哉?
 
  昔伏波將軍馬援戒其兄子(11),言:『聞人之惡,當如聞父母之名。耳可得而聞,口不可得而言也。』斯戒至矣。人或毀己,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,則彼言當矣。若己無可毀之行,則彼言妄矣。當則無怨於彼,妄則無害於身,又何反報焉?且聞人毀己而忿者,惡醜聲之加人也,人報者滋甚,不如默而自修己也。諺曰:『救寒莫如重裘,止謗莫如自修。』斯言信矣。若與是非之士、凶險之人,近猶不可,況與對校乎(12)!其害深矣。夫虛偽之人,言不根道,行不顧言,其為浮淺,較可識別;而世人惑焉,猶不檢之以言行也。近濟陰魏諷、山陽曹偉(13),皆以傾邪敗沒,熒惑當世,挾持奸慝,驅動後生。雖刑於鈇鉞(14),大為炯戒,然所汙染,固以眾矣。可不慎與!
 
  若夫山林之士,夷、叔之倫,甘長飢於首陽(15),安赴火於綿山(16),雖可以激貪勵俗,然聖人不可為(17),吾亦不願也。今汝先人世有冠冕(18),惟仁義為名,守慎為稱,孝悌於閨門,務學於師友。吾與時人從事,雖出處不同,然各有所取。潁川郭伯益(19),好尚通達,敏而有知。其為人宏曠不足,輕貴有餘。得其人,重之如山;不得其人,忽之如草。吾以所知,親之昵(通「暱」)之,不願兒子為之。北海徐偉長(20),不治名高,不求苟得,澹然自守,惟道是務。其有所是非,則託古人以見其意,當時無所褒貶。吾敬之重之,願兒子師之。東平劉公幹(21),博學有高才,誠節有大意,然性行不均,少所拘忌,得失足以相補。吾愛之重之,不願兒子慕之。樂安任昭先,淳粹履道,內敏外恕,推遜恭讓,處不避洿,怯而義勇(22),在朝忘身。吾友之善之,願兒子遵之。若引而伸之,觸類而長之,汝其庶幾舉一隅耳(23)。及其用財,先九族,其施舍,務周急,其出入,存故老,其論議,貴無貶,其進仕,尚忠節,其取人,務道實,其處世,戒驕淫其貧賤,慎無戚其進退,念合宜其行事,加九思,如此而已。吾何憂哉?
----
〔註釋〕
1)寶身:愛護生命。全行:修養優秀的品行。
2)覆車:身敗名裂。
3)盤:盛食物器,也為盥器。杅:盛湯水器,也為浴盆。幾:矮桌一類,古人的幾用以憑依身體。老人居則憑幾,行則攜杖。盤杅上雕刻銘文,幾杖上刻寫誡言,以為警慎。用無過行:每視銘誡,行為無過。
4)戒闕黨:戒樹黨。
5)委:冠。笄:簪。蓋贖發加冠插笄其中,以固冠。掩人:蓋過別人。裴松之注引《國語》曰:范文子暮退於朝,武子曰:「何暮也?」對曰:「有秦客廋辭(註:謎語的古稱)於朝,大夫莫之能對也,吾知三焉。」武子怒曰:「大夫非不能也,讓父兄也。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,吾不在,晉國亡無日也。」擊之以杖,折其委笄。臣松之案:對秦客者,范燮也。此云范匄,蓋誤也。
6)伐:自我誇耀。矜:自以為賢能。做點好事就炫耀,有點能耐就顯白。
7)三郤為戮於晉:晉大夫郤錡、郤犫、郤至,行為矜伐,多有得罪。晉厲公寵愛說厲公殺三郤,厲公雖以私欲殺三郤,但未招致民憤。見《左傳·成公十七年》。
8)王叔負罪於周:王叔陳生者,姓王叔,名陳生。王叔陳生與伯輿是周靈王的兩個卿士,二人爭政而訟於王庭。伯輿辭直,靈王右之;王叔理屈,出奔晉。見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。
9)見《論語·衛靈公》。楊伯峻譯文:孔子說:「我對於別人,詆毀了誰?稱贊了誰?假若我有所稱贊,必然是曾經考驗過他的。」必有所試:盧弼解釋為,所譽者輒試以事,不虛譽也。
10)見《論語·憲問》。子貢方人:子貢譏評別人。孔子對他說:「你就夠好了嗎?我卻沒這閒工夫。」
11)馬援:東漢初人,西漢末戰亂,歸劉秀,官至伏波將軍,封新息侯。見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。
12)對校:「校」為營壘,「對校」即對壘,引為對立的意思。
13)魏諷:裴注《世語》曰:「諷字子京,沛人,有惑眾才,傾動鄴都,鐘繇由是辟焉。大軍未反,諷潛結徒黨,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鄴。未及期,禕懼,告之太子,誅諷,坐死者數十人。王昶家誡曰『濟陰魏諷』,而此云沛人,未詳。」曹偉:裴注《世語》曰:「黃初中,孫權通章表。偉以白衣登江上,與權交書求賂,欲以交結京師,故誅之。」
14)鈇鉞:古代軍法用以殺人的斧子。
15)夷、叔:伯夷和叔齊。伯夷是商末孤竹君長子,叔齊是次子。孤竹君以叔齊為繼承人,孤竹君死後,叔齊讓位與伯夷,伯夷不受。後兩人投奔到周,反對周武王伐商。武王滅商,兩人逃避到首陽山,不食周粟而死。
16)安赴火於綿山:介子推是春秋時晉國貴族,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。文公回國即位後,賞賜隨從,沒有賞到他。遂和母親隱居綿上山中而死。文公找尋不到,曾以綿上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。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,他因不願出來而被燒死。
17)聖人不可為:聖人不這樣做。
18)世有冠冕:世代做官。
19)潁川:郡名,在今河南許昌市一帶。得其人:喜歡的人,友愛的人。
20)北海:王國名(相當於郡),在今山東濰坊市一帶。徐偉長:即徐幹,三國時人。
21)東平:王國名,在今山東東平縣一帶。劉公幹:即劉楨,三國時人。徐幹、劉楨屬建安七子。
22)樂安:郡名,在今山東博興縣一帶。任昭先:任昭先名嘏。三國時人。處不避洿:洿,低窪的地方,謂不計較名利。怯而義勇:外柔內剛。
23)庶幾:也許可以。
--譯文請看〔群書治要精華選讀
--整理自〔王昶戒子書試解
 
====
馬援:戒兄子嚴敦書
 
 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,如聞父母之名,耳可得聞,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,妄是非正法,此吾所大惡也,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。汝曹知吾惡之甚矣,所以復言者,施衿結褵(1),申父母之戒,欲使汝曹不忘之耳。
  龍伯高敦厚周慎,口無擇言(2),謙約節儉,廉公有威,吾愛之重之,願汝曹效之。杜季良豪俠好義,憂人之憂,樂人之樂,清濁無所失,父喪致客,數郡畢至,吾愛之重之,不願汝曹效也。效伯高不得,猶為謹敕之士,所謂刻鵠不成,尚類鶩者也。效季良不得,陷為天下輕薄子,所謂畫虎不成,反類狗者也。訖今季良尚未可知,郡將下車輒切齒(3),州郡以為言,吾常為寒心,是以不願子孫效也。
---
〔註釋〕
1)施衿結褵:替她繫好衣襟、結上佩巾。
2)口無擇言:不說人短長。
3)下車輒切齒:剛到任的時候,每每切齒痛恨他。
 
====
鄭玄:戒子益恩書

  吾家舊貧,不為父母昆弟所容,去廝役(1)之吏,游學周、秦之都,往來幽、并、兗(音:眼)、豫之域;獲覲(音:緊)乎在位通人,處逸(2)大儒;得意者咸從捧手(3),有所授焉。遂博稽六蓺(通「藝」),粗覽傳記,時覩(通「睹」)祕書(4)緯術之奧。年過四十,乃歸供養,假(5)田播殖,以娛朝夕。
 
  遇閹尹(註)擅埶(通「勢」),坐黨禁錮十有四年,而蒙赦令。舉賢良方正有道,辟(6)大將軍三司府(7),公車(音:居;8)再召。比牒(9)併名,早為宰相。惟彼數公,懿德大雅,克堪王臣,故其式序。吾自忖度,無任於此;但念述先聖之元意,思整百家之不齊,亦庶幾以竭吾才;故聞命罔從。而黃巾為害,萍浮南北,復歸邦鄉。入此歲來,已七十矣。
 
  宿素衰落,仍有失誤。案之禮典,便合傳家(註)。今我告爾以老,歸爾以事;將閒居以安性,覃思(10)以終業。自非拜國君之命,問族親之憂,展敬墳墓,觀省野物,胡嘗扶杖出門乎。家事大小,汝一承之。

  咨爾煢煢(音:瓊;11)一夫,曾無同生相依。其勖(音:序,通「勗」;12)求君子之道,研鑽勿替;敬慎威儀,以近有德顯譽成於僚友,德行立於已志。若致聲稱,亦有榮於所生。可不深念邪!可不深念邪!

  吾雖無紱(音:服)冕(13)之緒(14),頗有讓爵之高;自樂以論贊(15)之功,庶不遺後人之羞。末所憤憤者,徒以亡親墳壟未成;所好群書,率皆腐敝,不得於禮堂寫定,傳與其人。日西方暮,其可圖乎!

  家今差多於昔,勤力務時,無恤飢寒。菲飲食,薄衣服,節夫二者,尚令吾寡憾。若忽忘不識,亦已焉哉!
---------------
〔註釋〕
1)廝役:供使役的人。
2)處逸:隱居於民間。
3)得意者咸從捧手:有合意者都去討教。
4)祕書:宮中所藏的圖書祕記 。
5)假:借。
6)辟:徵召。
7)三司府:三種官職的合稱:東漢以太尉、司空、司徒為三司。
8)公車:漢代的官署名稱。掌管徵召,及受章奏。
9)比牒:官方文書或證件。
10)覃思:深思。
11)煢煢:孤獨無依的樣子。
12)勖:勉勵。
13)紱冕:古時禮服及禮冠。
14)緒:事業。
15)論贊:史傳末所附的評論。

====
諸葛亮:誡子書
 
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非澹泊(1)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學須靜也,才須學也;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。慆慢(2)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(3)。年與時馳,意與歲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!
----
〔註釋〕
1)澹泊:同淡泊,清靜寡欲。
2)慆慢:怠慢;怠惰。
3)治性:陶冶性情。
=====
第三冊 第三篇 諸子治要(國學治要第三篇三四二~三四六頁)
卷二:隋唐以前諸子論學名著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